游客,您好
注册
登陆
退出
登录帮助
用户中心
搜索
康佳电视串号检测
备用网址
关于
加入收藏
家电
电脑
平板
游戏
数据
软件
电玩
东芝
L G
BOE
微鲸
夏普
风行
暴风
麦龙
联通
金正
鼎科
论坛
虹星
三星
厦华
熊猫
联想
同方
韩电
乐视
拓步
CNC
看尚
小米
PPTV
杂牌
中韩
现代
惠科
理想
山水
[
电视机
]
[
影碟机
]
[
音响功放
]
[
冰箱空调
]
[
汽车电路
]
[
家用电器
]
[
电器配件
]
[
刷机教程
]
家电
-
电视机
-
其它
-
平板型
- 浏览家电
LCD冲破大屏幕限制
发布日期:2013/2/25 15:52:14 作者: 出处: 浏览:
180
人次 【
大
中
小
】
[引言] 平板显示技术的成熟对PC和家电界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PC领域,LCD液晶显示器进入家庭,开始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主流产品也逐渐从15英寸发展到17英寸。相比之下,电视机业界对平板显示技术更是如饥似渴。传统CRT技术因体积、功耗和环保因素的限制,难以满足大屏电视的需要,背投技术虽然风行一时,但它在体积、功耗方面仍然无法同真正意义上的平板显示技术较量,成本方面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消费者对这类技术也没有很高的热情。这样,平板显示技术就几乎成为下一代电视机的唯一选择,它也将逐渐淘汰过时的CRT技术,甚至连潜力尚未挖掘的背投技术也难逃此劫,这种趋势在数字电视即将进入实用阶段的今天体现得更为明显。
尽管同属于平板显示技术,但电视机与PC显示器在显示尺寸方面的要求有着根本的区别:一般PC显示器只需要用到不超过17英寸面积,极少专业用户才会用到19英寸或更大的屏幕,民用级LCD显示器的最大尺寸也不超过22英寸。但这样的尺寸对电视机而言几乎不可接受。为了获得更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所有人都希望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安装尽可能大的电视机,在现在的家庭中,拥有超过25英寸的电视占据绝对主流,29英寸以上的也颇为普遍。而对未来的高清晰数字电视来说,40英寸显示屏幕只能算是起步,60英寸也不嫌过分。在现阶段,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只有PDP等离子体显示技术。与LCD不同,等离子体显示器借助等离子管加压后主动发光实现画面显示,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很轻易实现大屏幕,显示色彩丰富,而且没有可视角度、响应时间的困扰,很适合用于未来的电视机。倘若要说它有哪些缺陷,那就是功耗比LCD来得高,价格昂贵。目前,大屏幕等离子体电视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各厂商不断扩大产能,制造成本锐降,驱使等离子体电视的价格快速下滑。据悉,40英寸国产等离子体电视机的售价已经回落到2万元左右的价位,这与几年前高达十万元的价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未来几年内,这种趋势将一直进行下去,等离子体显示器平民化指日可待,显然,如果不出现有力的竞争对手,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将直接接替CRT技术,成为下一代电视机的主导。这样,专注于该领域的少数日系企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LCD难以实现大屏幕,但它在显示精度(分辨率)方面有出色的表现,用来作为PC显示器再合适不过。等离子显示技术同样很难实现小屏幕,要将它当作桌面PC的显示器同样不现实—二者的定位泾渭分明。不过,开发LCD技术的厂商并不愿意将庞大的彩电市场白白拱手让给等离子体阵营,它们认为如果对LCD显示器进行技术改进,完全可以将LCD技术引入彩电领域,也就是所谓的“液晶电视”。有鉴于这个庞大市场的诱惑,三星、LG、日立、松下等许多掌握LCD核心技术的厂商都致力于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几个关键的技术难题陆续被攻克,而小屏幕(17英寸)和中等屏幕(30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也陆续出现在市面上,大屏幕液晶电视则处于工程样品阶段,在未来两年之内有望大量上市,与等离子体电视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
[LCD大屏化的三大障碍] 可视角度、响应时间、制造成本是液晶显示器实现大屏幕的三大障碍。众所周知,液晶显示器由于先天限制,不可避免存在视角的问题,在早期产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你曾经接触过那些视角小的产品,绝不会对此感到满意:只要你将角度稍微一偏,屏幕所显示的画面便会急剧变暗,只有在视角范围内才可以获得可以接受的效果。视角限制带来的麻烦在于会对多人使用造成困扰,如果两个人要同时观看屏幕的内容,视角的限制会让显示效果变得极为糟糕。而即使你一个人使用,也会发现屏幕正中央的亮度总比四周来得高—对于15/17英寸级别的LCD显示器而言,视角限制已经是个大问题。虽然少数厂商已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可实现超过160度的大视角,但种种原因,这类产品尚未成为主流,市面上主打的产品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视角问题。 如果将这样的液晶面板直接切割成大屏幕做成40英寸级别的液晶电视,会出现什么情况?首先,我们会发现画面中央与四周的明暗对比难以忍受,边角部分因为与观看者形成较大的视角,导致画面急剧变暗,无法看清,倘若观看者人数众多,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虽然远距离观看可有效减轻此种症状,但远距离意味着可观赏性大大下降(也许你家根本没有这么远的空间可供施展)。显然,这样的“液晶电视”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要真正实现理想中的液晶电视,超过160度水平视角是绝对必要的,而这就有赖于液晶显示技术的提升。 响应时间是液晶电视遭遇的第二个问题。它的含义大家应该比较熟知,响应时间越长,动态画面就很容易出现影像拖尾,形成所谓的“鬼影”,这在PC显示器中同样很要命,毕竟诸如VCD/DVD播放、3D游戏等应用中都涉及到高速变化的动态画面,如果LCD显示器的响应时间长,将会让这些应用难以进行。在三年前,LCD在这方面一直进展缓慢,由于响应时间在80毫秒以上,显示动态画面基本上就是一帧一帧如幻灯片一样的效果,根本无法正常执行视频、3D游戏的显示任务,因此,LCD显示器也被局限在文本办公和金融、证券、医疗之类的专业领域—当然,当时令人咂舌的昂贵价格也是LCD不可能普及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当LCD开始进入普及阶段之后,业界开始对它倾注了相当多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LCD响应时间长的缺陷迅速得到改善:第一代普及型LCD(价格刚滑落到4999元时,2001年)的响应时间在40毫秒左右,显示动态画面还是会有明显的拖影,但同前代不成熟的产品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大约在一年之后,普及型LCD的响应时间再次被缩短到30毫秒的级别,拖影现象极为轻微,而高阶产品则实现了25毫秒的响应时间—按照人眼的生理特性,当LCD的响应时间低到25毫秒时,人眼就无法观察到拖影现象,这也是LCD响应时间的临界点;进入2003年后,LCD市场的火热让各厂商加快了技术投入,20毫秒、16毫秒的产品相距出现,拖影问题不复存在;而到了2004年,三星、明基成功地将LCD的响应时间缩短至12毫秒—这也是迄今为止LCD响应时间的最短记录。不过,主流和低端产品大多还是停留在25至30毫秒阶段,但消费者已经可以接受。 遗憾的是,随着LCD屏幕尺寸的增加,响应时间指标似乎出现上升趋势:20英寸以上产品普遍仍为40毫秒,而率先上市的液晶电视同样令人失望—电视上显示的高尔夫球好像是一个模糊的彗星,高速赛车看起来存在虚影(也许消费者会感觉是特效),诸如此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液晶电视同样也是空中楼阁。 假如这两个障碍都得到克服,那么我们就要将注意力放在制造成本上来。LCD之所以难以实现大屏化,主要困难就在于良品率难以控制。我们知道,LCD一直都存在坏点问题,这是因为它采用固定的液晶像素结构,而一个液晶面板也许存在几十、上百万个像素,制造中存在几个有瑕疵的坏点颇为正常,但在实际显示时这些坏点就令人厌恶:你会发现不管应该显示什么它永远都是亮的,或者永远是暗的,或者一直都是红、绿、蓝颜色的其中一种。显然,坏点对视觉效果有着恶劣的影响,因此LCD显示器的坏点数都被严格控制,不同国家对此标准不同,但一般说来,超过3个以上坏点就是不可接受的,而高阶型LCD普遍都要求可实现零坏点。 毫无疑问,面板的像素数越多,出现坏点的几率就越高,良品率就越低,为此,将整块面板切割成尽可能小的屏幕总是可以提高良品率,如果要切割成尺寸较大的面板,很可能因为坏点超标导致产品报废—而正是这个原因造成大屏LCD显示器价格高得不同寻常,目前LCD显示器无法超过22至24英寸就是因为坏点难以控制的关系。显然,要实现LCD大屏化,生产出质量符合标准、价格合理的液晶电视,LCD厂商就必须解决坏点控制的问题,这也是实现液晶电视的最后障碍。
(TN型液晶)液晶层不施任何电压时,液晶层允许背光源的光线通过,屏幕呈现亮状态;TFT与之相反。
(TN型液晶)当液晶层施加电压,液晶层阻挡光线,屏幕呈现暗状态;TFT与之相反。 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为早期液晶显示器所采用的技术,结构较为简单,液晶分子在自然状态下可透光,价电压后液晶分子旋转、阻挡光线。
---------------------------------
[LCD显示原理简介] 解决上述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相应的技术革新,那么,LCD厂商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努力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来简单介绍LCD的显示原理。 LCD显示器是根据液晶材料独特的物理特性来工作的。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的物质,它同时具有液体的液动性、表面张力和晶体的光学性质,被称为固体、液体、气体之后的物质第四态。液晶家族一般都属于小分子有机材料,其种类众多,如各种联苯腈、酯类、环已基(联)苯类,含氧杂环苯类、嘧啶环类、二苯乙炔类、乙基桥键类和烯端基类以及各种含氟苯环类等等。这类液晶材料的分子形状一般都呈棒形或扁形,分子间的间距很小,排列也和液体一样不规则,但液晶分子的指向却和固态晶体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说包含了液体与固体的双重特点。由于这种特殊的化学结构使然,液晶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可体现出固态晶体的光学特性或者液体的可流动性,这两种状态的转换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进行,而在不同的状态下液晶材料可体现出不同的光折射率与光旋转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阻挡光通过,呈现不透明状态,而在某些时候光线可以完全透过,LCD显示器便是根据这种原理对光线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不同灰度画面的显示。 不过,液晶的状态转换并不是可以在瞬间完成,而是需要一定的延迟,这种延迟直接对应的就是LCD显示器普遍存在的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画面从全亮到全暗再到全亮的整个转换过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在液晶材料层级,所指的其实是液晶材料在电压作用下从液态-固态-液态的转换周期,因此,如果要降低LCD的响应时间,就必须寻求加快这个转换过程的新材料,新技术。 由于液晶材料不能自主发光,它就必须依赖于“背光源”组件,背光源发出的高亮白光经导光板均匀化之后依次通过偏光片1、玻璃基板1、液晶层、滤光片、玻璃基板2、偏光片2,之后才能形成屏幕输出。对CRT而言,电子枪打击在荧光屏后所产生的光点形成对外散射光,因此不管何种角度用户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而LCD显示器就非如此:由于液晶材料的独特性质,导致只能形成指定角度的输出光,一旦视线超出这个范围,人眼就无法获得对应的光线,形成的视觉效果就是屏幕急剧变暗。即使你正对着屏幕,也会发现不同区域亮度不同,边缘的区域因为视角较大,往往出现画面暗淡的情况。假如你在看屏幕时移动位置,也会发现屏幕不同区域的明暗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此类情况在CRT或PDP显示器上都是看不到的。
LCD显示器的剖面结构
---------------------------------
[针对可视角度的解决方案:MVA广视角技术] 可视角度是实现大屏幕LCD的首要障碍,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业界就必须在液晶材料和液晶板的结构方面下功夫,在过去若干年中,该领域的技术进步斐然,出现诸如MVA、IPS为代表的宽视角技术,下面,我们就对这些技术作深入的分析介绍。 富士通的MVA技术(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象限垂直配向技术)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广视角液晶面板技术。我们知道,液晶材料通过状态变换实现对光的控制,对应到分子层级上,就是液晶分子在垂直、水平(相对于屏幕)之间作角度切换。在没有施加电压,液晶分子静止的时候,它处于垂直状态,只有在电场作用下才会转成水平状态让光线透过。MVA技术利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对这种模式作改良:MVA液晶面板的液晶层中包含一种凸出物供液晶分子附着,在不施加电压的状态下,MVA面板看起来同传统技术没什么两样,液晶分子垂直于屏幕。而一旦在电压的作用下,液晶分子就会依附在凸出物上偏转,形成垂直于凸出物表面的状态。此时,它与屏幕表面也会产生偏转效应,提高了透光率,形成画面输出。 这种巧妙的方式有效改善了LCD的响应时间和视角:首先,由于液晶分子的转角变小,转换速度更快,响应时间一般都可以被缩短到30毫秒以内,如果使用其他辅助措施,最快可以将反应时间降至20毫秒的级别。在视角方面,MVA表现极为出色,由于凸出物可使液晶分子出现不同的偏转,光线发射的角度被大大扩张,同时凸出物本身也承担起散射光线的职能,最终使得基于MVA技术的液晶面板实现160度的大视角,表现可以说极为卓越。更值得称道的是,MVA显然是一种低成本的技术,实现颇为容易,正因为如此该技术得到广泛的认可—富士通发明MVA技术之后实施技术授权策略,我国台湾省的奇美电子(奇晶光电)、友达光电等面板企业均采用了这项面板技术。而最早在市面上出现的MVA面板LCD应该是宏基(现为明基)的FP559,这款于2001年推出的高阶15寸LCD实现160度大视角和25毫秒的超低响应时间,在当时可谓鹤立鸡群。
MVA控制面板剖面:在凸出物辅助下液晶分子可偏转较小的角度
---------------------------------
[针对可视角度的解决方案:三星PVA技术] 在LCD领域,富士通谈不上有多重要的地位,事实上,LCD阵营的领导者之一是韩国的三星电子,它所采用的就是同属于VA体系的PVA(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广视角技术。 PVA与富士通的MVA在原理上如出一辙,只不过实现方式有所差异而已,它可以说是MVA的一种变体。MVA的关键在于液晶层中的凸出物,而在PVA中并没有这个概念,代之的是透明的ITO电极层。采用透明电极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高的开口率,尽可能提高背光源的利用率,换言之,便是可以获得优于MVA的亮度输出。 同样,PVA也是利用液晶分子的双向倾斜来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广的视角,但PVA面板中并没有和MVA一样的凸出物来辅助倾斜电场的生成,如何才能让液晶分子也实现小角度偏转呢?三星使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附加的ITO层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薄膜,而是被激光刻出一道道均匀的缝隙,而上下层基板的ITO缝隙并不正对,而是依次错开(图4),这样平行的电极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倾斜的电场,驱动液晶分子形成双向倾斜的形态—从结果来看,PVA与MVA可以说没什么两样。
PVA 液晶面板的剖面结构及断电/通电状态对比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PVA的综合素质优于富士通的MVA,它提供的可视角度可高达170度,响应时间被控制在25毫秒以内,原色显示能力也高达70%,而对比度可轻易超过500:1的高水准。目前,该技术已经被三星广泛应用于中高阶LCD显示器中,未来的大屏幕液晶电视也将采用PVA技术,令人颇感期待。
---------------------------------
[针对可视角度的解决方案:日立IPS广视角技术] 与富士通、三星的VA体系不同,日立开创的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属于另外的一极,它也被俗称为“Super TFT”。我们知道,传统LCD显示器的液晶分子一般都在垂直-平行状态间切换,MVA和PVA将之改良为垂直-双向倾斜的切换方式,而IPS技术与上述技术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不管在何种状态下液晶分子始终都与屏幕平行,只是在加电/常规状态下分子的旋转方向有所不同—注意,MVA、PVA液晶分子的旋转属于空间旋转(Z轴),而IPS液晶分子的旋转则属于平面内的旋转(X-Y轴)。 为了配合这种结构,IPS要求对电极进行改良,正负电极位于上下两个基板的传统结构显然不能再用,实际上,日立将液晶板的电极都作在同一侧面,正电极与负电极间隔排列,当施加电压时,所形成的就是平行于屏幕表面的电场,液晶分子在该电场作用下进行平面内旋转,以此改变光的通断。 液晶分子的平面结构让视角缺陷迎刃而解,由于不必再担忧光线无法散射的问题,IPS可以实现高达170度的可视角度,几乎与CRT、PDP等全视角显示技术无异。不过,IPS液晶面板在响应时间表现不够突出,原因在于液晶分子的平面旋转角度仍然达到90度,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IPS技术的响应时间高达40毫秒,明显不够理想。再者,电极同时位于一侧的做法对光线产生较严重的遮挡(所谓开口率低),LCD的亮度、对比度都受到影响,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厂商不得不使用亮度更高的背光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为了克服第一代IPS技术的缺陷,日立在后来又推出了改良的Super-IPS技术,它将响应时间缩短至30毫秒内,比前代技术有了明显改观,但仍然算不上优秀。此外,它的色纯度也由原来的50%提升至60%以上,色彩效果得到较明显的改善。但开口率低的毛病却未有改观,亮度、对比度等指标明显不如其它技术,而这也是IPS体系与生俱来的缺陷。日立对IPS倾注很高的期望,在它的大力推广之下,LG-飞利浦、瀚宇彩晶、IDTech(奇美电子与日本IBM的合资公司)等大厂都陆续加入了IPS阵营,可谓声势浩大。不出意外的话,IPS将成为三星PVA之后最为流行的广视角液晶技术—就视角而言,IPS体系几乎达到了LCD显示器所能达到的巅峰。
IPS 面板的结构及原理示意
---------------------------------
[针对可视角度的解决方案:FFS广视角技术] 严格地说,出自韩国现代电子之手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技术只是IPS的改良版,它同样采用液晶分子平行旋转、单侧电极结构,基本原理与IPS完全相同。不过FFS将IPS的金属电极改为透明的ITO电极,并缩小了电极自身宽度,扩大彼此间距,这些改进措施明显地提高了开口率,面板透光率比IPS技术高出2倍以上—相对于较完美的Super-IPS技术,FFS可称得上又前进了一步。而在过去几年中,现代电子一直对这项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一共推出过三代FFS。 第一代FFS技术重点解决日立IPS/Super-IPS技术固有的开口率低、透光少的缺陷,方法就是换用透明的电极,将透光率提升到75%的理想水平,同时也降低了液晶面板的整体功耗;而名为“Ultra FFS”的第二代FFS技术则将重点放在改善前代技术色偏明显的弊病,并进一度缩短了响应时间;第三代FFS技术(Advanced Fringe Field Switching,AFFS)则进行全方位的提高,现代将重点放在液晶材料的改良上面—我们知道,若使用负型液晶,虽然可获得更高的光效率,但该类液晶材料的扭转黏性较大,响应时间慢;而正型液晶虽然响应时间较快,但光效率很低。而AFFS技术通过对液晶优化,在正型液晶上获得负型液晶90%左右的光效率,兼顾了响应时间和透光率,令FFS体系实现质的提高。再者,AFFS对楔形电极进行修改,使之具备自动抑制光泄漏的能力,这样连滤色片固有的黑矩阵也可以舍去,进一步提高了透光率—相比原始的IPS技术,来自现代的AFFS技术彻底解决了透光率差、亮度/对比度指标难如人意的缺陷,而且它的响应时间也被降低到较理想的水准—当然,在这方面AFFS还无法同MVA、PVA之类的技术相比,但完全可以满足液晶电视的需求。 如果要作综合的评定,我们认为AFFS的确是一种极为优秀的技术,它的可视角度甚至可以实现惊人的180度,也就是完全达到CRT/PDP显示器的水平,“可视角度”的说法也将变成陈年旧历;其次,AFFS的透光率大幅改善,可与其他技术比肩,实现高亮度、高对比度输出不再困难;再者,旧有的“长响应时间”缺陷也得到根本改观—如果说要有不足,那就是AFFS的制造成本略高于其它技术,而且不够成熟,尚未经过实践考验。顺便要说一下,现代已将LCD业务出售给我国的京东方集团, AFFS技术也为京东方所有,目前该集团正投入巨资兴建LCD面板生产线,相信未来我们可以看见使用AFFS技术的LCD产品在市场上大举出现。
LG-飞利浦的52英寸电视,采用Super-IPS技术,拥有176度的超宽视角。
---------------------------------
[针对可视角度的解决方案:松下OCB技术] 在所有新型液晶面板技术中,松下OCB(Optical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光补偿双折射)可谓是绝对的另类,它的组织结构与其它技术也是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图7了解OCB液晶板的内部构造:在断电状态下,液晶分子以一种对称的曲列结构排列,正中央的液晶分子始终垂直于屏幕,而之前和之后的液晶分子则出现对称的偏转角—距离中央越远,偏转角度就越大,与前后玻璃面板接触的液晶分子则平行于屏幕。如果对其施加电压,这些液晶分子开始发生偏转,最终出现对称的叠加。由于不管在什么时候液晶层都是对称的,这样由下面液晶分子双折射性所导致的相位偏差刚好可以利用上部分的液晶分子自行抵消,可以获得极为出众的显示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视角。 OCB最大的优点当推其超快的响应速度。在图7中大家可以看到,在加电状态下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极小,转换速度就非常之快,达到10毫秒以下轻而易举,目前甚至已经出现了1毫秒到5毫秒的产品,非常适合用于显示动态图像。毫无疑问,OCB绝对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LCD显示技术—至少在该项指标上,OCB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OCB第二个令其它技术无法追赶的优点在于鲜艳的显示效果,独特的结构让液晶分子拥有光补偿双折射的特质,让它可以达到传统TFT-LCD三倍以上的高色纯度,输出丰富艳丽的色彩,这是当前各类LCD显示技术无法比拟的。不过,OCB技术也非十全十美,它的可视角度仅能达到140度,只能算是勉强及格。而且成本相当高昂,普通用户鲜可接受。再者,OCB面板在无任何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分子处于与屏幕平行的初始状态,为了实现画面显示,OCB技术要求每次开机时都得花费预置时间让液晶分子作定位排列,体现在视觉上就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形成显示输出,但相对而言,这个缺陷并不算严重,毕竟用户也无须等待上多长时间。 松下并没有打算将OCB用于LCD显示器领域,而是将它用在液晶电视中,目前,我们可以在松下品牌的高阶液晶电视中看到OCB的身影,不过这类产品价格颇为昂贵,松下也许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该问题,否则OCB再优秀也难获得大众的认可。
松下OCB液晶面板剖面示意
---------------------------------
[液晶电视的良品率与尺寸] 新型液晶面板技术可以解决可视角度和响应时间的问题,为实现大屏幕液晶电视扫除了技术障碍,然而,最大的障碍却是制造成本问题—倘若液晶电视的成本明显高于PDP,那么它便难有美好的前景可言。而这恰恰是LCD技术的死结。 在最初的分析中,我们向大家介绍坏点对LCD成本的影响,面板的像素数越多,产生坏点的几率就越高,良品率当然也就越低。而对像素密度标准化的LCD显示器来说,切割成面板的大小与像素数量成正比,换言之,面板越大,良品率越低,制造成本越高—当LCD显示器超过20英寸时,良品率便无法得到控制。而这也是液晶显示技术与生俱来的缺陷,所谓的技术改良对此根本没有多大的作用。 看到上述事实,也许你会对液晶电视的前途一片悲观—既然实现20英寸就那么困难,要做到40英寸以上岂非痴人说梦?其实,这种想法并没有考虑到液晶电视的实际情况:对PC显示器来说,13至15英寸的产品分辨率应为1024×768,17至18英寸产品应为1280×1024,而20英寸LCD的最佳分辨率为1600×1200(像素总数为192万)。但对视频应用的液晶电视而言,这样的分辨率显然太为奢侈了:现有的模拟电视大约只能提供350线清晰度,DVD视频播放也只需用到720×480,即便是未来的HDTV高清数字电视,最高分辨率也只有1920×1080、像素总数为207万,比20英寸LCD显示器稍高一些。显然,不管多大屏幕的液晶电视,超出1920×1080这个极限完全没有必要。换言之,不管尺寸多大的液晶电视,它的像素总数也不过稍高于20英寸的PC显示器,坏点数与良品率相当。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20英寸LCD的售价在25000元左右,而大屏幕液晶电视可能稍高一些,但与之并没有什么质的差异。换句话说,只要分辨率保持不变,尺寸大小对良品率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实现大屏幕液晶电视完全可行。 三星公司是这个领域的记录保持者,早在去年3月份的CeBIT展会上它们便对外展示厚度仅有10厘米的54英寸超大屏幕液晶电视,打破了LG-飞利浦52英寸的记录。而该款液晶电视的指标也极为恐怖:1920×1080分辨率,对比度高达800:1,亮度也达到500流明,水平可视角度则超过170度。而最令人吃惊的是,它的响应时间甚至只有12毫秒—不过,这很有可能是“超频”的结果,一般认为PVA技术在常规状态的极限在16毫秒左右,但如果对液晶层施加比正常值更高的电压,就可以加快液晶分子在两种状态间的切换速度,由此进一步降低响应时间—为数不少的厂商都采用此种做法,但对显示器本身是否有害还值得商榷。但总体而言,液晶电视完全可以在尺寸上接近PDP等离子体技术,以往认为液晶技术只能在30英寸以下的小屏电视中找到市场的说法看来已经过时,只是比较不利的是,目前PDP电视已经进入高速量产阶段,价格急剧下降,而液晶电视在技术上刚刚成熟,大规模量产并未开始,在成本方面居于劣势。另外,液晶电视恐怕也无法获得媲美PDP的鲜艳色彩,毕竟它只能显示出18位色,而PDP技术的色彩显示能力几乎与CRT等同。 [总结] 技术的进步让古老的LCD技术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毫无疑问,健康、环保的优势让它成为PC显示器领域的未来主宰,尽管廉价的CRT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它终难逃被LCD取代的命运。在这之后,我们有机会看到LCD向电视领域进军,大屏幕液晶电视将成为等离子体产品之后人们又一个选择—这样,除了不同厂商之间的竞争外,市场上也将出现两大阵营的对抗,如果你打算在未来三五年更换家里的电视机,这个消息一定是大利好,我们将会看到那些健康、环保、大屏、超薄、效果一流的平板电视出现激烈价格竞争,到时人们花费四五千元购买一部40英寸的平板数字电视绝不是什么梦想—也许它是等离子体,也许它是液晶电视,但这无关紧要。
---------------------------------
[附录:液晶显示器与液晶电视的差异] 许多人认为,所谓的液晶电视就是在液晶显示器中增加电视接收功能,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由于显示不同属性的内容,液晶电视与液晶显示器存在相当多的差异: 首先,办公用的液晶显示器对亮度没有苛刻的要求,一般说来200至300cd/m2的亮度足够应付,如果考虑要更好地播放视频内容,可以考虑300cd/m2以上的产品;但对液晶电视来说,450至500cd/m2的亮度值是必需的,因为它所显示的始终都是动态的视频影像。 其次,液晶电视对影像播放的流畅度,也就是响应时间指标更为敏感,目前的LCD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大多在16至40毫秒范围,用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液晶电视需要更快的速度,25毫秒以下是起码的要求,许多产品还增加了自适应高速响应功能,就是允许控制系统根据画面变化情况调节电压值,如果显示的是高速变化的动态画面,控制系统会自动调高电压,由此实现12至16毫秒的超快速度,当然这个功能对显示器本身的寿命不见得有什么好处,但它应该只会在少数时间才发挥作用。 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在于液晶分子的结构上。我们知道,现在的操作系统都使用方形的窗口界面,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由一大堆大小不等的方框组成。为了输出最理想的效果,LCD显示器都采用条状排列(Stripe)的像素—使用三个长条形的液晶单元(对应红、绿、蓝)共同组成一个方形的彩色像素,这样,所显示的画面就显得横平竖直,而如果我们使用其它方案,就有可能让直线看起来有毛边或出现锯齿状。但液晶电视就不是如此:电视画面主要是人物与环境,场景线条的轮廓多半是不规则的曲线而非直线,因此液晶电视一开始便采用独特的马赛克排列(Mosaic,或称为对角形排列)像素,它的优点是可较好显示出平滑的不规则曲线。不过马赛克排列也已经过时,现在广泛使用的是三角形排列(Triangle,或称为Delta排列)方式,它的曲线显示效果优胜于马赛克排列。 不过,真正符合这个标准的液晶电视也许不会很多,主要原因就是成本的关系:三角形像素的液晶面板一直未有大量生产,制造成本高昂,为此,许多液晶电视厂商不得不考虑用相对廉价PC显示器液晶面板充当,在20英寸以下的低端产品中这种情况甚为普遍—低成本的代价就是视觉效果的损失,但如果没有对此充分了解,消费者也许很难发现这一点。幸好在大尺寸的高阶型液晶电视中,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根本没有超过24英寸的大屏“显示器面板”可供选择)。
LCD所使用的条装、马赛克、三角形三种排列象素方式
三种液晶分子排列结构比较
---------------------------------
你讲的真是比较详细呀,真是佩服,又学了不少东西,
---------------------------------
资料真好让我们从技术层面认识了液晶面板,期望着平板电视早日进入寻常百姓家
共有
1
条家电 页次:1/1
分页:
9
1
:
发布人:
-----
【
大
中
小
】·【
推荐好友
】·【
打印
】·【
顶部
】
相关家电
[
平板型
]
·
LCD冲破大屏幕限制
2013-02-25
相关评论
系统暂时关闭评论功能!
最新家电
长虹液晶电视数据查找...
GBJ25005 GBJ2501 GB...
U盘刷机的准备U盘和基...
AOZ1037的引脚功能
AOZ3015AI的引脚功能
刷你的数据灯都不亮了...
热门家电
AOZ3015AI的引脚功能
TCL超级芯片8859CSNG...
海信变频压缩机UVW三...
JT1199,CH341编程...
松下NN-K652电脑...
松下电饭煲显示U15
推荐家电
文章搜索
关键字: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与我在线
Copyright ?
数据之家
All Rights Reserved.2002-2099
邮:2843417081@qq.com